对于深圳本土企业外迁的情况,日前,有关专家学者表示,广州某媒体所声称的“深圳企业大举外迁”的说法有失偏颇。专家指出,目前外迁的深企占企业总量不足千分之一,迁走的也多是能耗高、附加值低的企业,而这对于正处于产业结构转移、产业布局结构调整阶段的深圳来说未尝不是好事。
1、“应从更广的角度思考企业外迁”------访深圳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剑星
企业搬迁市场占主导。企业迁进来或者迁出去,都是企业本身发展战略的需要。政策是可以起引导作用,但市场应当处于主导作用,如果一个地方是赚钱的,别人赶也赶不走;如果跟其他地方相比投资效益偏低的话,作为资本独立的企业而言,当然是为着利益而向有利的地方转移。而深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市场经济已比较成熟,且地价、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低端产业就必然面临一个成本上涨的迫切压力。据我所知,现在迁走的大多是低端的面临成本压力的企业,只占企业总量不足千分之一,而那些诸如金融、高科技企业,本身靠自身资源经营优势,如果搬到其他地方去,效益就没有在深圳大了,所
以就不会走了,深圳高端企业目前还没有一家迁走的。 从更广角度看企业外迁,这是企业产业化的内在规律,像香港寸土寸金的地方,高端产业能赚更多的钱,低端产业所面临的成本压力将非常大,只好转移到内地去。而说到深圳的企业转移,一是由于企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二是企业也有自身的发展战略考虑。应该从更广的角度和区域去看待和思考企业外迁这一问题。
2、企业外迁未必是坏事
国家的有关政策出台,是基于总体产业发展和布局来考虑的,所以不能刻板地认为企业外迁就是坏事,因为国家的产业调整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应该对全局做出思考。香港的例子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香港的产业结构,它的第二产业比重小,只占10%,而服务业占了近90%。相比来看,深圳的第二产业占51%。第三产业占49%,在第二产业当中,高科技、高新技术产业占了50%,所以这个产业基础是存在的。现在深圳是全国重要的高新产业基地,是有自己的基础的,所以企业走的不多,迁走的多是一些“三来一补”的低端企业,是出于它们对市场压力的考虑。而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在深圳待不下去,到其他城市也一样是不受欢迎的。因为政策是对全国范围而言的,不只是对深圳。
3、“企业外迁无需悲观”-----访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刘鲁鱼
对于深圳企业外迁的现象,长期以来我都有所关注,导致企业外迁应该说跟政策因素有关,但这却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只不过政策加速了这个过程,就算没有这些政策的实施,根据产业升级和加工贸易转移理论,这个外迁的过程也早该产生了,一般周期为15年。就是随着资本的跨国流动和资源的全球配置发生的产业现象,最典型的例子是亚洲四小龙的腾飞,由于加工贸易属于成本导向型的投资行为,一般追逐低成本,而由于加工贸易可以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进行升级,一个是继续追逐低成本,所以以15年为周期这类产业就会产生迁移。随着深圳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深圳本土扎根下来的加工贸易的企业总量是要远远大于外迁的企业的。目前深圳外迁企业有可能出于追逐成本考虑,也有一些是出于更加贴近市场,更强调辐射的作用,也有一些是出于对资源的利用以及消费的方便程度来考虑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对企业外迁这一现象还需要作多方的考虑,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策引爆了企业外迁。从全球角度看企业外迁,全球经济的融合和发展,不能刻舟求剑想当然。如果单纯看外迁这一现象,那美国和日本就更严重了。我觉得我们不能静止地看待企业外迁的现象,更应该看到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影响。现在有人担心深圳会因此出现产业空心化的情况,有人会担忧,低端的产业走了,而高端的产业又进不来。但事实上在深圳这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我认为这对深圳来说是好事。从合理分工体系来看,深圳企业外迁在全国范围来看,将在资源的配置到产业布局上凸显其积极的作用,这对于内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也是有好处的。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导向下,深圳就在进行主动的产业调整了,这正是为了迎合国家的产业布局和调整所进行的。对企业外迁这一现象根本无需悲观,如果城市资源本身就有限,有高端的配置,有更科学的配置又有何不可呢?从市民的角度来看,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如果这座城市到处都是污染严重的企业,那么市民能够理解和接受吗?目前,深圳就是要通过高端的产业和服务业进一步辐射内地,并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平台,当年创办深圳经济特区不就是为了要把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带到全国吗?现在的消化、吸收、转移、辐射不就是这个思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