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城市发展的总目标和各分目标,总规草案对城市发展提出四大政策指引,包括区域协作、经济转型、社会和谐及生态保护。
1、强化区域协作
规划提出,要加强深圳与珠三角及内地城市的联系,加强深港合作,全面提高深圳的国际化水平。规划提出建立与内地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联系,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其它城市的多边合作和规划衔接,制定发展区域产业集群和激励区域体制创新政策,加快形成上下游功能互补的区域产业链。建立区域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资金要素市场和土地市场。合作开展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共同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地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加强区域水环境功能区划协调,共同编制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
规划强调完善深港金融合作机制,建立共同的资本市场,积极探索深圳金融机构通过香港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继续吸引香港金融机构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进入内地金融市场。积极建设深港创新圈,加强两地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间的合作,鼓励双方人员在创新领域的交流。加强双方在生产研发、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使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香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合作。依托深圳对内地的联系优势和香港对境外的联系优势,坚持不懈地走向国际市场,不断提升深圳的国际影响力。加强跨界交通方面的衔接和合作,促进深港交通一体化建设,缩短通关时间,为资金、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提供更大的便捷。
2、推动经济转型
规划提出,未来我市将继续强化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同时,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制定基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政策,扶持传统产业高新化,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按照规划,我市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加快发展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建立包括节能减排等内容的“绿色GDP”指标核算体系,将其作为主要宏观调控指标。有效运用价格、税收、许可证等多种经济手段,推广万元GDP水耗和能耗的政府考核机制。
3、实现社会和谐
规划针对“社会和谐”提出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促进城市人口的适度稳定,保障基本居住条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障社会民生等政策。
在保障基本居住条件方面,提出建立以低收入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并与人口政策相适应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合理调整商品住房供给结构,减缓居住成本过快增长。发展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多渠道改善外来工居住条件。挖掘城中村住房存量的潜在供应能力,通过政府收回或回购等政策手段,将部分城中村住房纳入住房保障体系。规划期内新增住房建筑面积1.2~1.5亿平方米,住房建筑面积总规模达到3.7~4.0亿平方米。通过新建和回购存量社会住房等方式,增加供应3000万平方米政策保障性住房。
总规提出,深圳要实行按居住地进行管理服务人口登记的制度,建立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在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为管理服务人口提供服务。
完善与人口结构特征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暂住人口的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率,推进社会和谐。
4、加强生态保护
规划提出了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合理利用海洋岸线资源,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设并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等政策指引。
提出要依据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保证城市的生态空间,对已遭受破坏的环境进行生态恢复。重点建设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以及居住区公园,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特区内新建城市公园32个,特区外新建城市公园108个。到规划期末,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
保护野生生物栖息环境,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海洋岸线,制定具有差异性的海岸资源管理政策,保证海洋资源在各海洋行业内合理配置,使海洋空间和海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高效利用能源、水资源和再生资源。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严格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加快推出鼓励生产、使用节能产品的财税政策。加强节能减排,建立“绿色GDP”的政绩评估机制。促进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制定鼓励对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政策。加强交通节能,治理交通污染。
加强水污染综合整治,修复水生态系统。按照国际化标准综合处理及利用固体废弃物及生活垃圾。提高产业环境准入标准。防治大气污染,改善城市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