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圳的机遇与担当
【行业资讯】来源:深圳特区报2018-01-24 14:55
1月23日,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开幕,广东正式进入“两会时间”。从目前各路媒体的报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委员们口中的高频词汇,成为意料之中的热点话题。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国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点,是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是新时期国家重大的战略部署。过去一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升温: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科学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设立口岸实施“一地两检”合作安排获批,港珠澳大桥通车在即……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一流湾区,是新时代深圳重塑发展新优势的一个重大战略机遇。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高,倒逼深圳清醒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主动对标与借鉴世界一流城市建设和管理经验,实现更高质量的持续发展和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为深圳拓展战略腹地提供重要的平台和空间,从而更好地释放和发挥辐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不是一个单纯的空间、经济、产业概念,而是同时涵盖基础设施、体制机制、文化观念、生态环境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综合发展战略规划。国家顶层设计明确了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带动全球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重大带动作用。宏大蓝图何以实现?突破现有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创新圈、城市群协调等重大复杂问题上下功夫,减少无序竞争和资源内耗,探索构建共生融合、合作共赢模式,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正如农工党广东省委会提案建议所言,“粤港澳大湾区应是市场一体化的大湾区”,构建大湾区整体协同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难度不小,责重山岳。对于深圳来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既是实现自身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引领区域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应有担当。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要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奋力向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迈进。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深圳达成目标的关键。
对标世界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聚集、建成区规模、经济体量方面并不吃亏,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影响力、服务功能、创新能力、环境品质等方面存在不小差距。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促进湾区人力、资金、科技、信息等要素的全方位流动和全球化配置,使核心城市成为全球化配置资源的加速器、催化器和放大器。深圳应强化作为湾区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市场、科技创新优势,更好释放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产业引导作用和创新驱动作用。同时,深圳应充分发挥前海的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探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路径方法和制度安排,深化粤港澳城市群的协调机制、运行规则、创新资源对接,推动实现“信息通”“人才通”“规则通”“产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