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剪纸技艺传承人:用非遗的方式记录非遗
【行业资讯】来源:中国新闻网2018-03-26 11:29
“剪纸最重要的是创意和想法。”说话的功夫,一个“春”字在王革的裁剪下跃然纸上。
已63岁的王革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的传承人。这几日,王革受邀到新疆哈密授课,向来自新疆文化领域的代表讲解剪纸的运用、发展和产业。用王革的话说:“又干起了讲课的老本行。”
王革外婆和妈妈都是剪纸高手,耳濡目染下,她也学会了剪纸。8岁起,逢年过节或喜庆的日子,家里的剪纸任务就交给王革。但直到1975年,一直把剪纸当兴趣的王革才将其发挥在工作上。
王革当时是教师,为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她用剪纸做了一些拼音字母、小动物等当作教具,没想到她的创新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上课兴趣,还得到学校的认可和推广。
就这样,王革利用业余和工作时间坚持剪纸30余年。退休后,她不仅没有“丢掉”剪纸,反而比以前更忙了。“现在可以把更多时间用在剪纸上。”
退休后,王革在位于乌鲁木齐的七坊街创意产业集聚区开了一间工作室,在展示自己剪纸艺术的同时,也将这项中国古老的艺术文化展示给更多人。
从人像、地标地识,到新疆民族服装、乐器,王革的剪纸作品越来越有特色。“我希望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有一些创新。”王革说,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剪纸作品,她还经常深入到新疆各地,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劳动中寻找灵感。
王革说:“哈密传统刺绣给我很多灵感,我和当地的绣娘经常交流,也因此创作了《哈萨克刺绣》,这幅作品在中国多地展出。”
几年前,王革还在剪纸创作中运用“点染”手法,为传统剪纸绘制上色,使作品更丰富,更有层次。
首次尝试“点染”的大幅作品是《古丝道·新丝路》,作品再现了唐朝公主将养蚕技艺带到西域,当地的少数民族妇女养蚕织布的场景。
“我查阅资料创作构图用了3年时间,点染上色又花费3个月。”王革说,制作过程虽然繁琐,但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除了国内收藏爱好者,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收藏家都非常喜爱这幅作品。
如今,王革已经有了5个工作室。王革说,时代在更迭,不少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特别是剪纸,要让它流传下去,就要有创新和发展。”
从2015年开始,王革收集新疆十几种剪纸类型。2018年,她想把更多新疆歌舞和民间艺人系列的剪纸制作成“点染”版本。“想用非遗的方式记录非遗。”
除此之外,王革把工作重心放在培养剪纸传承人上。至今,她已有10名徒弟,跟随她学习最长的人有10年之久。“剪纸的技艺容易培养,但创意设计需要更多人重视。”
为让更多人记得剪纸这项传统艺术,从2009年起,王革在新疆上百所学校、社区讲课上千场,上万人次听课。王革说:“希望更多人加入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