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艺术品市场的理性回归
【行业资讯】来源:新浪收藏2018-05-22 14:14
2018年艺术北京博览会刚结束不久,从艺术品成交结果来看,显示出几个可喜的动向。
办会理念的大众化:组织方认识到了艺术品市场去泡沫的大环境,把目光转向大众艺术品消费市场,提出“服务艺术爱好者和大众,打造有根基的艺术品市场”的办会理念。在准备作品时,参展商普遍对艺术作品做了调整,减少大尺度、昂贵的作品,增加价格亲民的作品。整场博览会单价超过50万的作品数量有限而以10万以下作品为主,特别是1-5万元区间的作品颇受欢迎。再者是艺术品消费者与艺术品的多元。
正是基于组织方与参展商的理性策略,购买艺术品的不再单纯是资金雄厚的企业家、收藏家和明星,普通老百姓的身影大大增多,艺术品走向实质性消费。消费的多元需求还带动了艺术品多元,除了传统的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综合材料作品也多有成交。还有一个可喜的特点就是青年艺术家作品受到欢迎,这从诸多成交案例中可以发现,消费者不以“名”取人,而以艺术品的实际水平作为消费标准。
整体来看,大众化的策略,释放了较大的艺术品消费能力,把以往被天价挡在门外的艺术爱好者揽了进来。艺术品开始走下神坛,走进寻常百姓家。
作为中国历史较悠久、影响力较大的艺博会,本届参展作品的多元化和价格的理性回归预示着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再度激活,开始改变艺术品购买并非真正为个人审美消费的现实;撬动艺术品买卖只唯名不唯实的现象,打破过去不知名的艺术家作品无人问津、成了名的艺术家作品大众消费不起的怪圈。
然而,也有部分参展商对这样的成交现实表示遗憾,他们认为大众化路线表明艺术北京在中高端艺术市场的占领上失去了一定的优势。虽然没有“卖一顶十”的快速吸金效果,但这种理性策略能够促进艺术品消费市场的苏醒和不断成长。
与本届艺术北京成交数据惊人相似的是雅昌网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公布的2017年中国画廊艺术品销售数据,数据显示2017年通过画廊销售的艺术品总额达到195亿美元,其中价格在1-5万之间的达到了52%,5-20万的占22%,50万以上的只占5%,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进一步启示:只有价格的理性回归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消费市场激活,只有对于大众在艺术品消费方面的足够信心和不断培育才能让艺术品消费市场长足发展。
因为从长远看,只有培养大众消费艺术的习惯和消费群体,扩大艺术品消费人群,让更多的人和艺术发生关系,才能打破中国艺术热爱者众,消费者寡的状态。
于此同时,“上海匡时春拍斩获6.45亿”,“2017保利成交价突破100亿”等立足高端艺术品市场的拍卖公司也是捷报频传,不同层次的艺术作品与各级市场有了更广的匹配渠道,显示出中国艺术品消费和收藏两级市场并驾齐驱的良好格局。需要指出的是,在拍卖公司成交作品价格体系中,不乏超千万的当代艺术作品,直追甚至超越古代大家,其中是否有泡沫存在还有待时间验证。
艺术品理性市场的建立得益于多方的努力:艺术家对个人艺术和作品的理性定位,消费者对艺术品的认知深度,中间平台的完善,国家对艺术品市场的重视和扶持等等。健康的艺术品消费市场应该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对应,以大众购买力为基础,高中低多元并行,建立“梭子型”艺术品市场结构。
本届艺术北京还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他们将与某艺术电商平台展开战略合作,通过互联网的力量,打通艺术品消费群体与艺术品行业的渠道。我们不得不为“艺术北京”的战略点赞,更对不久的将来大众能够消费性价比高的艺术品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