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总有不同职业,不同社会身份或是不同兴趣爱好的人,我们这些人组成了一个个圈子,在里面结交好友,相互交流,但最后出于各种目的,总归还是会和圈外不同社会群体沟通、接触。
但工艺美术行业的“圈子”,在圈外人看来,却颇有一种“画地为牢”的感觉——感兴趣的人难以融入圈内,而呆在舒适圈里的人也不愿出来。
工艺美术圈究竟有多“自闭”?参加过各地举办的工艺美术展会的手艺人们或许会有感触,前来参观的游客和其他类型展会相比不仅少,而且大都是赋闲在家,只看不买或是少买的老年人,而非消费主力的年轻人。
是年轻人对文化消费不感兴趣?事实并非如此,近年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总结的消费趋势里,“90后”成为文化消费中雷打不动的重要关键词。
同时,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又一部推动文化消费的政策《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培育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自主和自治能力,明显传递出一个讯息,要开辟更多文化领域市场,培育和发掘年轻消费者,其中也包括工艺美术行业。
年轻人是文化消费的主力,也理应成为工艺美术行业的消费主力,但恰恰相反,在文化产业蒸蒸日上之际,与文化相关的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唯有工艺美术行业仍原地踏步,在市场里鲜少受到年轻人青睐。
工艺美术行业里的手艺人,仍指望着将作品买给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但心有余而消费力不足的60后与70后。虽然60后与70后是财富积蓄最多的人群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懂传统工艺美术品,能买得起的是少数,即使出于投资艺术品的目的,也通常只会购进一定数目的精品。
所有手艺人都指望将作品买给圈内知情识趣的有钱人,将传统工艺美术市场化的行为视为是自降身价的行为,导致工艺美术行业僧多粥少,这就注定大多数人将入不敷出,拮据度日,不得不指望着政府补贴。
工艺美术市场整体所呈现出的低回报,加上从事工艺美术这一行业需要多年练习技艺的高门槛,如此吃力不讨好的前景,又怎么吸引对传统手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从事这一行业?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人难寻,也就成为了意料之中的情况。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后,政府近一年里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尽量减少财政的刺激和政府的杠杆作用,更多地依赖社会团体、文化企业等市场主体。
这意味着未来,政府的补贴和政策帮扶必然将进一步减少,现今工艺美术行业还能靠着政府的津贴和固定的老买家在圈内安稳度日,但当“看得见的手”伸回去,面对老客户离去,年轻新客户不买账的时候,不知届时有多少仍没危机感的手艺人跌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