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礼品通讯》2019年5期总第94期(2019.9-10月)
深圳市工艺礼品行业协会秘书处主办
编委会主任:王亮标
副主任:吴雅琴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安群、王欢来、王亚莉、王国球、王远明、王 晖、李祖前、焦衍丽、刘 华、孙晓刚、张保庆、杨怀宇、杨晓强、岳 钢、徐靖云、钟 文、高秀萍、姚建辉、彭爱兵、简明宏、蒋承文、褚永军、董 辉、戴晚秋
主 编:吴雅琴
责任编辑:吕湘烈
展览推广部:彭凤玉
会员发展部:伍治华
综合信息:
潮涌珠江两岸阔——改革开放的“广东实践”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
粤港澳大湾区,一个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崛起。这里一年创造出的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从广州、深圳、香港三大港口发出的集装箱每年超过6500万标箱。
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向海而生、融汇东西的岭南文化,孕育了开放兼容、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乘着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南粤人民迈开了伟大觉醒的步伐。
一场亘古未有的大变革拉开帷幕,一种积蓄已久的力量次第爆发。曾经边远、落后的珠三角,一路越过发展的层峦叠嶂,驰骋在天宽地阔的新征程上:以不到2%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0.9%的生产总值;以年均增长12.6%的速度,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珠江奇迹”。
“敢闯敢试”创造“珠江奇迹”,从无路可走到走出康庄大道
位于深圳南头半岛的前海,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超过300项,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者。
“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首站便来到深圳前海。
时隔6年,习近平再次来到这里,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昔日的一片滩涂,已崛起一座现代化创新城区。这里,地铁网线蜿蜒会聚,深港合作筑梦未来,制度创新蹄疾步稳。历史激荡交汇,将人们带回当年的激情岁月。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性伟大觉醒中,广东以敢闯敢试的开创精神“杀出一条血路”——
改革开放前,广东还是逃港频发的贫穷地区。1978年,深圳农民的年收入是134元,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的年收入却是13000港元。
随着蛇口建港填海的“开山炮”轰鸣炸响,南粤大地开始绽露新的生机。
敢闯敢试,有赖于党的领导把舵定向。
广东省委政研室负责人说,“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着对外开放的实情与规律,但过河也有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中央精神、党的领导。在中央同意给予“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后,广东抓住创办深圳、珠海、汕头等特区与发展外贸两个机遇,通过开放促改革。
敢闯敢试,根植于开眼看世界大胆创新。
经济特区该怎么建?深圳市委原副秘书长乐正说,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办,就学习香港和新加坡。如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七通一平”基建缺钱,借鉴香港做法,探索开展土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槌”。
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第一家由企业集团创办的银行开业、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创办……40年来,深圳创出约1000个“国内第一”。
敢闯敢试,来源于勇于探索敢于担当。
佛山市顺德区政协原主席招汝基谈及当时的农村改革,至今记忆尤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结合顺德本地农业特点等因素,不少农户感觉15年的承包时间太长,顺德干部顶住压力,将‘长包’改为3至5年‘短包’。”同时,顺德还提出农地“投包”制度,以市场化“招投标”方式选择农地。
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中,广东以市场导向的超前意识“闯出一条新路”——
1993年顺德开始实施“靓女先嫁”的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同时期将56个政府部门精简为32个,推行“拆庙搬神”的行政体制改革,还进行了社会保障改革和农村改革。如今,仅800平方公里的顺德走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顺德从乡镇企业起步,看到现代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抓住产权改革不放,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刚刚获颁改革先锋奖章的美的创始人何享健说。
大疆无人机受到全球市场欢迎,传音手机在非洲销量排名前列,机械臂“新贵”越疆科技海外市场发展迅猛……它们因市场而生,因开放而强。
深圳市南山区委书记王强说,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基因”让南山在一波波产业浪潮中,“合上了节拍、找到了位置、抢到了机遇”。在未来的创新发展中,更要体现市场导向。
“市场配置资源已不局限于产品,课题攻关、技术难题都可更加市场化。”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深圳正探索科研成果攻关的“全球悬赏”制度。
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广东以求真务实的过硬作风“干出一条实路”——
星联精密、中南车轮、源田机械……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得更长,可是就连当地人可能也不知道家门口的这些企业做的是什么。他们是24年磨成亚洲第一的包装模具商、高端磨轮世界领先者、从零开始坚守17年的机床佼佼者……他们是各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这是制造业专业化的一个趋势,也源于岭南文化中的务实精神。
广东省委原副秘书长陈开枝说,那时候有人开玩笑说“广东闷声发大财”。证明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成就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在房地产火爆的大行情下,佛山显得有些“例外”:工业投资高于房地产投资,特别是技改投资大幅增长。在有着上千年陶瓷、铸造历史的佛山,自动化工厂早已取代手工作坊,但匠人精神传承至今。黄兵,每天要试吃300口饭的电饭煲试吃员。黄醒民,9年烤了6000多只鸡的微波炉测试员。他们是“大城工匠”的代表,受到当地政府的重奖。“哪怕是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世界一流的螺丝钉。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定力。”佛山市委书记鲁毅说。2002年,一篇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引发强烈反响,后续的媒体报道还引起了一场关于深圳未来的大讨论。当时被认为是深圳改革发展痛点的科技创新、深港合作等议题,今天看来,都成了深圳的优势和强项。“特区在发展过程中,曾面临转型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正是直面问题,让特区发展不断爬坡越坎。”吴思康说,40年来,在求真务实的精神氛围下,广东干部群众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开弓没有回头箭”,勇敢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广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将最广大人民的迫切需求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赋予基层敢想敢干的空间,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让群众创造精神贯穿改革过程,释放出征服一切困难的磅礴力量。“遇到新生事物,不忙着贴标签、戴帽子。正视人民对生存发展的需求,成为广东改革破冰的重要支撑。”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以人民所需所急所盼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凝聚利益共识,推动改革披荆斩棘——在清远氮肥厂原址的一座厂房内,墙上的一块黑板字迹斑驳,但依稀可见当年“记分计奖”的痕迹。原清远氮肥厂厂长王昌浩说:“超额奖励的效果立竿见影。工人工资翻了一倍,‘上班打瞌睡、下班生如虎’的现象消失了。”不过,初尝甜头的“超产奖励”很快遭遇反对声音,面临“私分国家财产”的指责。广东省委及时肯定了清远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做法并推广至全省。1981年,国务院发文,要求全国各地推广“清远经验”,搞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上世纪90年代初,为顺利推进国企转制,顺德率先成立德安保险公司,专门负责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并要求企业转制时,必须按每人每年600元标准为已离退休人员投保。“原以为企业产权变动会引发职工躁动,但实践下来,改革的负面效应比原来预想的要少得多。”招汝基说,“这告诫我们改革必须要让受损者得到公平对待,才能团结力量凝聚共识,降低改革‘摩擦系数’。”尊重和吸纳基层首创,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通过营造容错试错氛围,呵护改革探索的“幼苗”——
深圳1987年率先借鉴香港土地制度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转让拍卖;顺德1993年在市镇两级企业全面开展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敢为人先”、不懈探索,大大解放了生产力。陈开枝说,当时不少改革既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但处处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工作导向,赢得了一心一意搞改革、谋发展的宝贵时机。深圳、顺德最早探索大部制改革,党政机构精简、冗繁人员减少,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行为大大减少,给了市场更多空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放管服”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广东民营经济主体迅猛增长并突破1000万户。首批来自农民工群体的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说,在广东生活工作20年,一个最大的感受是各级政府比较注重倾听基层的声音,让决策“接地气”。始终坚持法治护航平衡“多元需求”,健全民主法制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凝聚发展合力——
漫步在广州永庆坊,阳光从红砖房的屋顶洒落下来,铺满麻石的路面光滑平整。在城市大拆大建中,类似的老旧建筑很多一拆不复返。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城市文明传承与根脉延续如何权衡?当地成立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居民组成的共建委员会建言献计。2015年,政府顺应民意,引入社会力量进行城市微改造,使老城区焕发了新活力。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巡视员李惠武说,面对基层利益分化、诉求多元的实际,政府搭建平台、制定有效的议事规则,让社区居民充分表达意见,让民意与政策磨合,寻找最大公约数,有助于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基层治理见之于细微处,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广东逐步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2011年率先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取消登记数量和比例的限制。如今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超过6.7万个,弥补了政府在社区管理上的力量不足,推动了社会治理的专业化。
前几年,频发的电梯伤人事故成为安全监管的难题。通过电梯确权明确“首负责任”,建立健全保险赔付机制。经过3年试点,2015年5月,《广东省电梯使用安全条例》审议通过,成为我国电梯管理的首部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任小铁表示,改革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及时上升为法律;对于立法条件不成熟,但实际需要先行先试的,及时授权以保证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
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以改革开放眼光看待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以习近平总书记 “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和“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征程。这是一曲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壮丽华章——广东正在展开“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篇: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粤东粤西成新增长极与珠三角城市群串珠成链,形成沿海经济带,粤北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引领在高水平保护中高质量发展。
在珠三角,更宽更长的创新通路正在徐徐铺开。
一条长达180公里的广深科创走廊正在形成,连接广州科学城、东莞松山湖、深圳高新区等10个核心创新平台,以及广州国际生物岛园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和东莞中子科学城等37个“站点”。“何处是城市,何处是乡村”,珠三角的城乡融合发展应当走在前列。在粤东西北地区,有的农村面貌还赶不上中西部,这是全面小康进程中必须啃下的“硬骨头”。硬底化村道被拓宽,一盏盏路灯随山就路蜿蜒而去……走进粤北山区的南雄市澜河镇葛坪村,一片欣欣向荣。近年来,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扶持下,葛坪村发展起凉粉草、柑橘种植等产业。担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干部谢云峰说,村民从“要我富”到“我要富”变化明显。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正取得新突破。
2018年12月16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揭牌。合作区将不再由深圳、汕尾两市共管,而是转由深圳全面主导,因此也被认为是深圳新增的一个区。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说,在体制机制调整带动下,这一“飞地经济”新模式,有利于发挥深圳对粤东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这是一幅持续对外开放,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宏伟画卷——在深圳创业的香港青年谢智衡的“获得感”更强了。《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近期正式实施。谢智衡说,之前在内地乘坐高铁买票、取票都比较麻烦,现在如果申领了居住证,坐高铁就可以自助取票,工作生活都更方便了。港珠澳大桥贯通,广深港高铁飞驰,深中通道、穗莞深城际铁路等建设持续推进……南海之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蓝图正化为脚步坚实的行动。这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无缝对接;这里制度藩篱渐去,创新“养分”加快“新陈代谢、血液循环”。更广泛的粤港澳科技合作正在不断推进。香港与深圳共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已完成规划程序,计划2021年开始建设研发中心等工程。“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让粤港澳三地的人才流动起来,就能激发出巨大的动力。”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汤晓鸥说。目前,他牵头组建了联合实验室,为深港两地的研究人员提供合作平台。这是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以坚如磐石改革定力发起冲锋的时代号角——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王珺认为,要辩证看待改革的“变与不变”,以不变的勇气应对变化的环境。用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契合历史逻辑、顺应时代潮流,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推动改革实践探索。从“单兵突破”到“多点开花”,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中央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下,广东把承接和落实试点任务作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走在前列的重要抓手。2014年以来承接中央部署的改革试点112项,总量居全国前列。
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
从蛇口东眺,100多年前,首批归国留学生詹天佑督建的罗湖桥,连接粤港两地。从蛇口西眺,港珠澳大桥如一条巨龙飞腾碧波之上,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展现当代中国的雄健风采。珠江之水滚滚向前,南海之潮浩浩荡荡。
伶仃洋畔,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个自贸片区如珍珠散落其间,新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正澎湃而起。
抢抓湾区机遇 开创发展新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深圳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纲”和总牵引,是深圳开拓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抢抓湾区机遇,深圳要增强大局意识,强化统筹协调,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工作。
新春伊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便迅速火热起来。2月16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2月13日,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我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2月13日当天,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新开工项目共计31个,总投资达749亿元,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添新动力。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26日对深圳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中,明确了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深圳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纲”和总牵引,是深圳开拓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俗话说,庸者等待机遇,唯有能者和智者才能抓住机遇、创造机遇。深圳要做能者、智者,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抢抓湾区机遇,开创发展新局。
2019,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开的关键之年,深圳自当提早进入角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深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形成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学习宣传落实热潮,突出学习宣传的“广度”“力度”“温度”“深度”,确保学习宣传有质量、有声势、有效果,推动大湾区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抢抓湾区机遇,深圳要增强大局意识,强化统筹协调,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工作。比如在深化与港澳合作方面继续发力。主动引领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积极参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稳步推出便利港澳同胞特别是港澳青年在深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的政策措施等。深化深港澳合作,是深圳将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历程,有利于加强与湾区其他城市的协同配合,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示范,进一步推动湾区各城市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基础设施联通、推动优势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合作、构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推动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加快重大战略平台建设等方面见到新成效。
开足马力、铆足干劲,深圳当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时不我待的奋斗姿态,举全市之力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不断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尖兵,不辱使命,开创发展新局。
行业信息:
潮科技、赏盛宴 看不一样的“西安文化年”赏盛宴 华清宫里感受盛唐年味
本报讯 (记者 曾世湘) 热闹的春节假期,西安临潼华清宫里年味十足。记者昨日采访获悉,景区内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不少市民游客以出行游玩的方式度过春节假期,热闹的场面为新春佳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华清宫市场部宋雪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华清宫接待游客共计19.9万人次,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三丰收。
与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春节的华清宫里尤其热闹非凡,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12·12西安事变》演出,从大年初一开始,每天有五场演出,场场爆满。每一位在华清宫参观的游客,都感受到了“西安年”的热情。此外,还有来自全球各地的60位旅游达人,在华清宫这座历史底蕴深厚又充满活力的盛世唐宫度过了一个地道、热闹的中国年。
今年的第二届华清宫唐宫灯会自1月31日启动以来,紧扣“西安年·最中国”节庆品牌,以“盛世唐宫,光影华清”为主题,依托六大展区,借助《长恨歌》实景演艺的高科技,打造大型3D山水立体灯光秀,让千年唐宫焕发新魅力。灯会期间,景区还为游客们准备了唐宫乐舞、帝妃巡游、仿唐迎宾、民俗舞狮等演出互动活动,同时推出华清宫往事展、传统文化展等新春特色展览,展示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御汤文化、宫苑文化,为游客精心准备一场文化盛宴。
观赏灯山光海,火树银花,看数万盏华灯交相辉映,华清宫仿佛披上了一件璀璨的霓裳。今年的唐宫灯会不仅结合声、光、电,新、奇、动的艺术形式,同时开放骊山三元洞区域,参观的游客除了可以梦回唐宫,还可夜游骊山。从上海来游玩的游客彭小明感慨:“我们一家在这里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年,这就是西安的味道,也是盛唐的味道。今年这个春节,我们全家过得有意义。”
宋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表示:“今年春节,我们景区准备得特别充分。把华清宫唐文化元素通过灯组的形式进行了集中展现,还有唐朝开放的影响力,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来西安,为大家展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年。”
许心愿
祈福墙上中外游客寄福语
本报讯(记者 王江黎)“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若狂”。新年虽已收假,但狂欢仍在继续。2019“西安年·最中国”系列活动之“万众寄福语——福到万家”活动正开展得热火朝天。
2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大雁塔北广场,再次感受了一把眼下最当红的“西安年”。活动现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左右街道中央醒目的大型祈福墙上,洋洋洒洒的祈福“黄丝巾”随风沙沙作响,成为北广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聚在祈福墙前,有的驻足欣赏他人的寄语,有的悬挂自己的祈福条,还有的摆着各种姿势和这片象征美好的“祝福林”合照。
来自合肥的沈女士指了指自己的祈福条,笑盈盈地说:“‘喜迎新春贺新岁,财神大步到门来。’我们全家是初五一起来西安的,想抓住个年尾巴再感受一下新年的气氛,没想到‘西安年’正火热呢!这个活动的寓意特别好,祈福墙远远看去红灿灿的,又吸引人,又美好,正好符合新年的气质嘛。”
家住安康的张余严一家正与祈福墙合影留念。“每年过年我们都会来西安。从原来的文娱表演,到现在的传统民俗、文化再现,西安年越来越不一样,越来越具体、规模化了。”张先生笑眯眯地说,“你看这祈福墙,承载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的美好祝愿,有的还是英文、韩语。这说明越来越多不同省市,甚至不同国家的人,来到西安过年。‘西安年’在用心招待四海的朋友,这也是所有人爱来西安、喜欢西安的原因吧。”
据曲江新区活动负责人介绍,1月29日~2月20日,“西安年”期间,在大雁塔广场南北两侧设有祈福区,面向社会开放,让市民朋友及各地游客在千年古塔下为自己、为亲朋好友祈福。活动期间,每天16:00~16:30,还推出20个免费祈福名额。现场游客可前往大剧院南侧下沉处参与活动。前20名到达并写出“福”字获得民俗老师认可后,即可领取一张祈福卡,凭借祈福卡可去大雁塔北广场换取祈福条进行祈福活动。
潮科技
AR贺新年
浐灞“科幻范儿”十足
如今过年既有传统风俗,也有新的形式,比如网络拜年、红包大战等。新春佳节期间,浐灞生态区点燃“创意新年”,在猪年玩出新年新花样——《AR浐灞》强势登场。只要扫描二维码,再对准浐灞的水、桥、标志性建筑物就能开启一场穿越之旅。美景与科技的结合,让浐灞生态区成了新年期间热门的网红打卡地。
去年,西安首个河景灯光秀在浐灞生态区一经亮相,就成为大西安夜景最具水韵特色的名片,引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争相报道,今年,升级版的河景灯光秀,在原有河景亮化秀的动画内容上,加入了盛世牡丹、祥云灯笼等中式元素,营造了更加独具特色的节日夜景氛围。今年春节,浐灞生态区通过AR智能交互技术,在浐灞生态区广运桥和浐灞2号桥之间,利用FUN趣硬科技设计“灞柳送别”“漕运码头景”“梦幻浐灞河景城市灯光秀”三个VR动态场景充分结合灞河水系特色,打造人文浐灞、现代浐灞、时尚浐灞新形象,通过浐灞生态区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便捷展示。
2月13日,记者看到,游览的市民和游客只要拿出手机在相应的公示牌上扫描二维码,再对准浐灞的水、桥、标志性建筑物,手机屏幕上就能呈现出该建筑物的“前世今生”,通过AR技术穿越千年回到盛唐时期,体验百舸争流的盛世美景。“浐灞独有的水光交错的新城市夜景加入科技元素,让传统新年显得更潮、更酷、更国际化。”来自四川的游客廖女士说。
据悉,“AR浐灞”包含“AR光影浐灞秀”和“AR萌宠成长记”两大模块,用户可以通过AR实景寻锦鲤放河灯,参与答题互动赢取“西安年·最中国”主题明信片。同时,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与AI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一个“耐玩、有趣”的浐灞新年吉祥物让游客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也让新年祝福充满创意和新鲜感。记者 龚伟芳
开眼界
法国灯光秀
为“西安年”添彩
炫彩的灯光、斑驳的光影,2019“西安年·最中国”期间,大唐不夜城·现代唐人街将中国的年味演绎得淋漓尽致。除了各种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装置之外,大唐不夜城·现代唐人街上还有一组很有异域风情的装置——参加过法国里昂灯光节的《冬日花园》和《光影舞马》。
其中,《冬日花园》由五条在空中闪耀的“飞鱼”组成,与大多在地面上的灯光装置不同,飞鱼在夜空中翱翔,与地上的两个水晶球,和五个荷花底座,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为一个会飞的灯光装置,这些随风飘动的飞鱼深受市民游客的喜爱,飞鱼宽7米,长12米,高2米。很多人就会好奇了,这么大的一个艺术灯是怎么飞上天的呢?原来,它们是类似于充满氦气的风筝,根据风向可以飞行5到40米的高度,不仅如此,它们还可以在空中变换色彩。
《光影舞马》作品自1993年诞生以来,已经在全世界巡演了2000多场。梦幻般的发光马,通过游戏、角逐、舞蹈,演绎着一个传奇的故事。在法国,他们认为马是和自然界交互中最有灵性的动物,《光影舞马》则是艺术家们通过灯光演绎马的一生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光影舞马》充分利用声、光、乐,将马的生老病死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融入面对爱情、家庭、自然、死亡的一个过程。从生到死,由死而生,这是马的一个轮回,同时也给予我们心灵的震撼。
据悉,这些作品不光是艺术的简单呈现,更多的是心灵的回归,从科技、自然、人类生存的角度深层次体现作品的内涵。来自法国里昂的演员西蒙表示自己去过中国很多城市,但西安还是第一次来,幸运的是第一次来就感受到了西安浓浓的年味,大唐不夜城·现代唐人街的这种氛围给了他非常大的冲击,他非常喜欢传统与国际相融合的西安,这使他对中华文化更加好奇。一对江苏情侣告诉记者:”看完后真的很欣赏他们的表演,当音乐响起时,伴随着演员的动作,我们好像看到了一匹匹奔腾的骏马,虽然他们表演的形式和我们国家不同,但好的作品不会受到国界的限制!”
行业论点:
技术迭代打开无限想象力
日新月异的技术突破开拓着媒体的边界,正是媒体格局变化的动力引擎 媒体不仅应该是信息传播、新闻生产的最前沿,更应该是运用先进技术的最前沿 技术提升效率、拓展能力,而媒体人则应该实现媒体对于社会的公共价值前段时间,中国首个人工智能主播上岗了。这位“主持人”不仅和真人一样会播报新闻,而且不知疲倦、永不休息,还能够在播出中收集更多数据完成自我演化。人们在为人工智能主播的“酷炫”点赞时,也产生了对未来的思考: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把我们的媒体带向何方?
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几乎每次重大科技突破都会深刻改变媒介形态和舆论生态。从大数据到写稿机器人,从手机直播到短视频,从虚拟现实到增强现实……技术迭代打开了媒体形态变化的无限想象力,既有格局在重组,不可能正在变成可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可以说,日新月异的技术突破,以永不停息的创新热情开拓媒体的边界,正是媒体格局变化的动力引擎。
目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是一项战略性技术,具有很强的“头雁效应”。当人与人相连已成常态,未来通过人工智能,把人与物、人与服务连接,或将形成一个“万物互联”的崭新形态,这同样是媒体融合要面对的技术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不仅是人工智能,从无人机、大数据到云计算、区块链等,都可以成为“大媒体技术”,综合应用于信息的生产、分发各个环节。面对全媒体时代,媒体不仅应该是信息传播、新闻生产的最前沿,更应该是运用先进技术的最前沿。
在拥抱技术新蓝海之时,媒体尤需注意的,是“内容”与“技术”的关系问题。这涉及媒体的立身之本,更关乎媒体的使命责任。纵观媒体变革,新技术和新内容的结合,一直就是趋势:影音技术的发展,催生广播、电视的内容;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各种表现形态可以任意组合成融产品。看未来,人工智能或许能让记者抛弃简单重复的劳动,VR、AR技术带来的是沉浸式的传播场景……但只有把握住内容这个根本,媒体才能称之为媒体。技术提升效率、拓展能力,而媒体人则应该实现媒体对于社会的公共价值;不仅要探究真相、表达观点、传递价值,更要学会使用技术、理解技术、驾驭技术,才能让新技术的使用真正成为媒体新的生长点。
也要看到,新技术代表媒体融合的先进生产力,它改变的不只是新闻生产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更是媒体的组织形态、管理结构和运作机制。正因如此,要用新技术推动媒体融合,传统媒体不仅需要对技术变化有足够的敏感,更需要在体制机制变革上保持足够的灵活性。比如说流程再造,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包含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元素,如何能够更好实现跨部门合作?比如说人才培养,“拿起笔会写,拿起摄像头会摄,拿起话筒会讲”,这样的全能记者已是难能可贵,而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会对记者提出更高能力要求,如何打造与全媒体时代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才能把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
从“口与耳”“铅与火”,到“光与电”“数与网”,每一次传播革命,都极大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边界,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英国历史学者麦考莱说过:“一个浪头也许很快会平息,然而潮流却永远不会停止。”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大潮已起,媒体必须起身应战,顺势而行。拥抱新技术,就是在拥抱未来的可能性;运用新技术,就可以创造出媒体融合的中国样本。
政策指引:
破解“举证难、赔偿低、周期长”,上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司法拧紧“保护锁” 侵权踩下“急刹车”
举证难、赔偿低、周期长是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老大难”。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作为推广相关改革举措的8个区域之一,上海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发创新主体活力。2018年,上海全市法院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审结量同比增长四成。数量大幅上升的背后是上海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创新,诉讼保全、签发调查令等举措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基本手段。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提出推广“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以降低侵权损失为核心的专利保险机制”等举措,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作为推广相关改革举措的8个区域之一,上海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有哪些探索?
难题
侵权案件高额赔偿的背后,是争分夺秒保全证据
“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1505万元。”都说知识产权案件赔偿难,去年,一起侵权案件的一审判决结果,打破了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办理侵权案的赔偿额纪录。
作为原告的达索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索公司”)为何如此幸运?这背后,是争分夺秒的证据保全。
达索公司是CATIA系列计算机软件作品的著作权人,该公司发现,某电动车技术公司在各大人才招聘网站发布消息,招聘熟练运用CATIA软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招聘人数远远超过该公司购买的正版CATIA软件数量。
达索公司认为该公司疑似侵权,遂向法院起诉,同时申请诉前证据保全。法院审查后,很快做出保全裁定。执行法官以抽样检查方式对被告公司的电脑实施保全,并全程录像。结果显示,所抽检的18台电脑中,仅有2台电脑没有安装过CATIA系列软件的记录,电脑中安装的侵权软件超过了该公司购买正版软件数量。
在这些证据基础上,法院根据双方提交的有关软件销售价格、已查明侵权数量、被告主观恶意等因素,最终确定了1505万元的赔偿额。
“导致‘赔偿难’的原因有很多,‘举证难’是很重要的一条,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可以为全面保护知识产权提供程序保障。”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陈惠珍表示,通过证据保全,依法获取侵权人具体侵权行为及侵权规模等方面的证据,为认定侵权事实、确定侵权责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财产保全,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侵权人隐匿财产的后路,有利于促成纠纷的和解和责任的履行;行为保全,则为侵权损害后果的蔓延和即发侵权踩下“急刹车”。
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共裁定支持当事人诉讼保全申请820件,为案件有效审理和纠纷化解打下坚实基础。
突破
明确“有利于权利保护”原则,让纸面权利变成可以实现的权利
除了举证难,赔偿低、周期长也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面临较多的问题。一些知识产权权利人遭受权利侵害后,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打官司,却因侵权行为难以认定、无形损失难以评估而得不到有效的司法救济,“赢了官司,输了市场”。
“要破除‘老大难’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的完善,构建起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机制。”上海高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刘军华说。
“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首先要明确‘有利于权利保护’的原则,让纸面的权利变成可以实现的权利。”刘军华说。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上海高院结合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实际,制定《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若干意见》,列出20条举措,目标是构建起3个机制——有利于侵权事实查明的证据审查机制;有利于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损害赔偿机制;有利于纠纷及时有效解决的案件裁判机制。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积极探索的诉讼保全措施,就属于有利于侵权事实查明的证据审查机制。在这个机制下,法院鼓励法官强化诉讼证据规则运用,以准确查明案件事实,包括鼓励当事人充分利用公证、电子数据平台等第三方保全证据方式收集、固定证据等等。
据统计,2018年,上海全市法院受理和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大幅上升,共受理22591件、审结22006件,同比分别增长42.9%和40.03%。
长效
呼吁丰富取证手段,倡导各界合力让调查证据不再“碰壁”
不过,在浩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潘润清看来,在知识产权案中,能够获较高赔偿数额的仍然在少数。“能够查明原告损失和被告侵权获利的知识产权侵权案极少,大多由法院在适用法定赔偿原则基础上酌定赔偿数额。”潘润清说。她代理一家企业法律事务,前前后后打了近30起知识产权侵权案,平均赔偿额约3万元。
“目前,能够获得较高赔偿额的大都是提供了侵权行为持续时间、规模、侵权产品使用或销售的较为具体、确切的证据的案件。”陈惠珍分析说,“比如,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案涉案公司一般有固定办公或者经营场所、有用于运营的设备,侵权证据相对容易固定。相比较而言,专利侵权案件,除了被控侵权产品与专利技术方案的比对耗时长、专业性强外,侵权规模方面的证据较难获取。”
“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往司法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丰富取证手段。比如,向律师签发调查令,授权律师及时调查收集证据。”刘军华说。在上海高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若干意见》中,还提出要探索证据出示令制度,依法制裁举证妨碍行为。“经审查,证据确为一方当事人控制且与案件审理具有重要关联,可以根据申请向当事人出具证据出示令,责令一方当事人提交证据。”
据了解,对“20条意见”当中涉及的一些法律适用具体问题,上海高院还会进一步出台指导意见,便于各级法院法官参照执行。
协会大事记:
9月6日至9月10日,商务部、蒙古国食品农牧业和轻工业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以下简称:中蒙博览会)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举办。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邀请,为促进深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交流合作,深圳市人民政府派团参加了以“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为主题的中蒙博览会。受深圳市扶贫协作和合作交流办公室委托,我协会承办了本届中蒙博览会深圳展区的组展和会务工作。我们精心组织13家有深圳特色企业参展。深圳市扶贫协作和合作交流办公室领导刘大平副主任带队参加了中蒙博览会的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