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深圳,从此担负起更高的国家使命。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不断前行。
——这是一方以创新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热土。
这是2018年8月13日拍摄的深圳市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横跨深圳河两岸,位于深圳和香港的接壤处,总面积约3.89平方公里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牛人”的眼光。
今年6月23日,海归博士牛昕宇带着全球首款数据流AI芯片在这里亮相。作为深圳鲲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牛昕宇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因为这里能够“汇聚深港、辐射湾区、眺望世界”。
深圳鲲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展示该公司研发的数据流AI芯片(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由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向北约40公里,一座科学新城正在崛起。数以千计的工人们在工地忙碌着,高耸的塔吊仿佛刻画新城的工笔不停挥舞……作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重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
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说,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等建设提速,精准医学成像、材料基因组等大科学装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预计到2025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将初具雏形,初步形成世界级科学城的核心功能。
在深圳市光明区,由中建三局承建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大科学装置平台(前)正在建设中(8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创新,始终是深圳发展的动力源。
地区生产总值从不到2亿元到超过2.6万亿元,不断突破“增长的极限”,深圳的答案是,创新。
面临外部环境和疫情的冲击,深圳向世界展示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底气。今年上半年,深圳经济运行呈“V”形反弹,成为一线城市中令人瞩目的实现正增长的城市。
在深圳市龙华区一个工业区里,工人进行手机组装(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作为全国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城市,先进、智能已成为深圳制造的鲜明标签,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71.9%和66.6%;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占比超过70%。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深圳正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这是一个“规则说了算”的干事创业之地。
镌刻民法典内容的民法墙,栩栩如生的法学家雕像,寓意婚姻爱情的心形雕塑……7月31日,全国首个民法主题公园在深圳龙华试开园。
如果经营失败,创业者拥有破产的权利。今年6月,《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外发布,深圳拟在全国率先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深圳市民用手机查看商事登记微申报的流程(8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在深圳超过300万户商事主体中,个体工商户占比近四成。“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健全市场退出机制、激发商事主体竞争力和创造力的需要,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破产法庭庭长曹启选说。
这是深圳建设法治示范城市的生动写照。“让市场说话”“规则说了算”,在这座城市深入人心。
去年9月,企业“秒批”系统上线启用。企业设立审批时限由原来的一天压缩至几十秒,全程无人工干预;只需注册一个电子邮箱的时间,就可以在深圳完成注册“当老板”。
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市场活力充分迸发。最新数据显示,深圳登记商事主体近320万户,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一批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激励的特区法规制定正在推进。
在深圳市福田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拍摄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政务服务由“网上办”向“掌上办”延伸;法定设立“深圳企业家日”,引领更多社会主体创业创新……以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深圳推动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法治化”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这是一首越来越动听的城市文明之歌。
深圳中心城区南山,南头古城经过改造,已露出新颜。南头,承载着1700年历史,是古代宝安县治所,始建于东晋。
被列入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的南头古城南北街示范段预计8月底全面完工。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蔡淡宏说,南头古城将引入一批契合古城根源文化的商业形态,通过整体设计和布局,打造为活力特色街区、湾区文化地标和城市文化名片。
今年7月,国际主题娱乐协会发布报告显示,华强方特文化主题公园连续4年位居前五,游客增长率在前十强中位居首位。华强方特公司执行总裁尚琳琳说,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受欢迎,正说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深圳市龙岗区大芬“油画村”,画师赵小勇在创作(2019年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在这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门面”“配角”,而是实实在在的“里子”“主角”。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10%,文化企业5万多家,文化从业人员90多万,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每逢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深圳中心书城广场人潮涌动。踏着滑板的孩子、一展歌喉的歌者、探寻写意的艺术家在此汇集。
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科学技术馆已开工建设,深圳歌剧院将于9月开建……“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标志着深圳掀起新一轮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高潮。一年来,深圳“城市文化菜单”日渐丰富。
从“来了就是深圳人”到“有时间做义工”“9个人里1个志愿者”,从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到无偿献血成为新时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这里不仅有快速发展的深圳速度,科技创新的深圳高度,还有文明蔚然成风的深圳温度。”
瞄准城市文明典范,深圳正擘画更为清晰的“施工图”。
今年7月,《深圳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实施方案》获审议通过,提出将构建六大体系,把深圳建成精神文明建设典范、国际时尚创意之都、公共文化服务标杆、文化创意产业先锋、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这是一曲“提质加码”的美好生活乐章。
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的护士为患者输液(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以往遇到重病大病,不少深圳市民往往要往北京、上海、广州的大医院跑。这样的情况正在改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投入运营,香港名医诊疗中心落户,通过名院合作和团队引进,一大批前沿医疗技术纷纷在深圳落地。
深圳市卫健委主任罗乐宣说,深圳已实现每个区至少有一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有一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在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口岸,宝安区的工作人员协调转运入境旅客(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疫情期间,深圳始终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一线发热门诊预警到位,口岸防控精准,核酸日检测能力达到10万份以上。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评价说,深圳完善的社区防控体系、优良的硬件保障、科技防控手段创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口岸,宝安区的工作人员为入境旅客进行登记(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到教师岗位”,这是当前深圳办好高水平基础教育的一个工作出发点。深圳计划到2022年新改扩建146所公办学校,增加学位21万个,公办学位增幅达25%;同时还将重点建设“高中城”,新改扩建30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学位6万个,增幅超过60%。
“我在网上提供社保、居住证和房屋租赁合同等证明后,就把女儿的学位申请下来了,很方便。”租住在深圳龙华区民治街道水尾一区的湖南籍“独臂”青年陈用发说,女儿已在附近的牛栏前学校上小学二年级了,每年政府还有3500元的学位补贴。
60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乘坐公交地铁了,食品安全标准更严了,街道更整洁干净了,地铁网更密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更高了,公租房的等候时间更短了……
“民生幸福是先行示范的目标,也是检验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标尺。深圳将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深圳大学原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说。
在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公园,市民在海边拍摄水鸟(2019年1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这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画卷。
一湾河水碧,两岸草木青。8月的深圳,连绵的降雨冲刷着河道,茅洲河河水依然清澈。“不黑不臭,再也不用捂着鼻子走了,儿时戏水摸鱼的记忆又回来了。”土生土长的河段长洪伟江说。
茅洲河曾是深圳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4年前的数据显示,全市310条河流中有159个黑臭水体,茅洲河等五条河流水质为劣Ⅴ类。
截至今年初,通过努力,深圳已全面消除黑臭水体,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在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公园,市民在海边锻炼(2019年1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北起西丽湖,南至深圳湾,蜿蜒清澈的大沙河犹如“城市项链”穿城而过,一路奔流入海。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为市民留出13.7公里的生态长廊。
如今,“又见白鹭飞”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里已诞生160多家上市公司,这里相继吸引来南科大、哈工大(深圳)、清华深圳国际校区等顶尖高校,世界500强瑞士ABB在这里设立全球开放创新中心、空客在这里落户亚洲首个创新中心。
这是在深圳市南山区拍摄的大沙河沿岸景色(3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把你扔在深圳的任一角落,方圆500米内必有公园。”这是网络流传的“段子”,也是深圳的实情。到今年,深圳已建成各类公园1090个,提前一年完成“千园之城”建设目标;全市森林覆盖率超40%;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居全球城市前列……“深圳绿”“深圳蓝”,成为最养眼的一道风景线。
今年,深圳提出“构建蓝绿相融的高品质生态空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山海连城计划,推进河湖沿线240公里碧道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和整体形象。
南海之滨,东方风劲。循着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砥砺前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激荡迎难而上、克难制胜的刚健之气,深圳定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