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
2021年,对于经济特区深圳而言,非常重要。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2021年,于深圳而言,不仅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更是40岁生日之后,奋力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关键之年。作为最年轻的城市,2021年刚刚走过不惑之年的深圳,肩负起了新的时代使命。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年轻意味着束缚少,拥有更多探索的可能。对身负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担的深圳而言,更意味着良好的契机。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意味着深圳在历史积淀不足的前提下,可能面临新的挑战。不惑之年后,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是如何将“活力”注入血脉?又是如何在保持青春活力的同时完成高质量发展?
产业活力——进阶的科创之都
作为年轻的后发城市,深圳的产业结构亮眼,不乏有专家学者将深圳成为中国的“科创之都”。
2000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首次突破50%。从此以后,每年平均以“千亿元级”的速度增长。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277.98亿元,实现增加值9230.85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5%。
这得益于深圳对于科技企业的持续孵化。
深圳市通过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稳定支持、省市基金联动和社会力量投入等多渠道持续深化基础研究,实现众多“从0到1”的重大成果突破。
盘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建树,是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级博士研究生。作为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赵建树的创业团队首批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进行孵化。仅仅成立两年时间,赵建树公司,突破了多个关键技术问题,比如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处理技术、垃圾转运站渗滤液处理技术、垃圾填埋场老龄渗滤液处理技术、餐厨垃圾渗滤液(沼液)处理技术。
而由深圳市市长陈如桂担任理事长,高文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的鹏城实验室(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设立5个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量子),自主立项8个重点科研项目,已取得系列阶段标志性成果。引进设立16个院士工作室,围绕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前沿领域开展探索。
深圳目前已形成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本土创新企业集群的形成是深圳城市创新最重要的特色。自2010年以来,深圳连年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达到135项,华为成为全球5G领导者、腾讯成为全球最大互联网公司之一;比亚迪,成为新能源汽车引领者、大疆创新占领消费级无人机全球70%的市场份额……
从资本市场来看,深圳上市公司主要是民营企业,截至2020年底,剔除央企深圳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1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在科技公司总市值方面,深圳科技股总市值已经突破12万亿大关,同样位居全国第一。
在科技股市值排行榜上,深圳也是位居全国第一位。截至今年2月16日收盘,注册在深圳的A股、美股、港股的科技公司(美股收盘为2月15日),总市值高达11.85万亿元,超过北京的10.99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位。深圳的千亿市值科技公司数量同样位居全国前列,合计有15家千亿市值公司,数量仅次于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实验室主任刘治彦分析,在后工业时代,科教资源成为一个城市最宝贵资源之一。作为后发城市,深圳高教资源与三大一线城市存在差距。高校和科研院所少,建成时间短,成为深圳发展需要直面的难题。
没有历史悠久的高教资源,没有形成规模的科研院所,深圳就按照自己的方式,探索科教“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是第一个来深的科研“国家队”。
与传统科研院所截然不同的是,深圳先进院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打破传统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全员聘用,并设立末位淘汰制度;改变传统机构的学术团队制,强调团队攻关,探索实行中心制。
在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上,深圳先进院院多次组队到海外招聘,在目前的3000余人规模中,“海归”超过600名,是国内海归最多的科研院所。在筹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过程中,聘请人才同样注重真才实干,不唯“帽子”论。
在高校建设方面,深圳同样不多承让。据悉,2010年以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哈工大国际设计学院等7所合作办学高校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为深圳建立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深圳本土的高校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还在力争国家“双一流”高校。
社会活力——守护新移民
作为移民城市,在深圳特区发展历史上,“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曾经鼓舞深圳一代又一代奋斗者。
1979年深圳建市并成为经济特区。彼时,深圳GDP仅1.96亿元。深圳经济规模在此之后走上高速增长之路。1989年,深圳GDP破百亿大关,10年增58倍;1996年破千亿大关,17年增535倍;2010年破万亿大关,2016年破2万亿大关。到2020年底,深圳GDP破2.7万亿大关,41年时间增长14116倍。
与经济奇迹相媲美的是深圳人口增长的契机。数据显示,深圳2019年底常住人口达到1343.88万人。而据宝安县志等文献记载,1979年深圳建市之前,31.41万的原住民以客家人为主,客家人占深圳原住民的六成以上。换言之,40年间深圳人口增长近42倍。
人口大幅净流入,凸显了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使得城市更年轻化、更具竞争力。2019年底数据显示,深圳的在校小学生数量突破百万大关,仅次于重庆、广州,位居全国第三。从增量来看,深圳在校小学生相比2009年底增长近48万,位居全国第一,增幅81%,位居全国第四。
近5年来,全国各大一二线城市开启了疯狂的“抢人”大战,这场大战中,深圳无疑是赢家。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研究员王广州分析,近年来深圳在人口,特别是高素质年轻人口流入方面成果显著。这一方面得益于产业强力的吸附作用;另一方面也与深圳的人才政策息息相关,包括对人才的奖励政策与对人才的包容。
比如,深圳市针对新入户的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标准为:本科15000元/人、硕士25000元/人、博士30000元/人。此外,深圳的龙岗、龙华、宝安3个区还另外提供同等额度的区级补贴,也就是上述3区,市区两级补贴叠加,本科可拿到30000元,博士可拿到60000元。
然而,随着大量年轻人口的融入,深圳房价水涨船高。2010年-2020年这十年间,深圳常住人口从1000万增长到近1400万,而房价也从均价2万/平米一路上涨,直奔6万/平米左右。人口与房价的走势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多位业内专家担忧,高房价恐降低深圳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面对由炒房等原因造成的房价快速上涨,深圳没有手软。
2020年7月15日,深圳出台了史上最严调控政策。深圳市住房建设局等八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调整商品住房限购年限、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措施、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等八大措施。
2021年2月8日,深圳市住建局向二手房市场举起红牌,公布了深圳3595个住宅小区二手房成交参考价。同时,官方组织约谈了包括中原地产、链家等在内的房产中介,要求当日深圳中介门店全部下架以往标注的价格。2020年深圳二手房交量仅盐田区同比下降1.7%,其他9个区均实现明显增长。以南山区为例,链家APP上对前海社区的港湾丽都小区的数据分析显示,2020年8月到2021年1月,每平米挂牌价从8.98万张到13.67万。“我一直关注港湾丽都的房子,在链家和Q房网的APP上从去年850万看到现在标价1500万,真心买不起了,现在打开这些APP,都显示挂牌价已下架。”一位刚需买房的周先生如是说。
深圳市住建局称,发布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有利于加大二手住房交易信息公开力度,引导市场理性交易,引导房地产经纪机构合理发布挂牌价格,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发放二手住房贷款,防控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稳定市场预期。
这是自2016年深圳出台“深八条”“深四条”等文件,严格执行限购、限贷、限售、限价、限户型五限政策后,又一轮政策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正通过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改革这一破解住房问题的根本之道,全面系统地解决各类市民的住房困难。
2018年深圳在全国率先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建立“两多一并”住房制度的精神,在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构建相对完备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统筹解决各类市民的住房问题。
深圳改变过去住房规划仅展望未来3-5年的做法,提出时间跨度长达18年的长远目标。2018至2035年,深圳将按照市场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人才住房“4:2:2:2”的比例建设筹集各类住房17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等三种公共住房的供应量将是建市近40年来提供的所有政策性住房总和的2倍。同时,深圳正在开展公共住房租金定价机制改革创新,避免公共住房租金因市场租金波动而“随波逐流”。
另外,2021年,深圳将新开工1500万平方米住房,其中,计划建设筹集公共租赁住房、安居型商品房、人才住房8万套(建设7万套、筹集1万套)。
据悉,在十四五”期间,深圳计划供应居住用地17.5平方公里,建设筹集各类住房75万套,其中商品住房35万套、公共住房40万套(含筹集10万套);平均每年计划新增供应居住用地3.5平方公里以上,年均建设住房将到达约15万套左右。
协助活力——培育大湾区联动效应
深圳集聚活力的方式不仅限于自身发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重要城市,从周边融入新鲜血液,与周边城市达成合作,同样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作为大湾区重要城市,深圳自建城以来,一直都与香港保持良性互动。在人才以及创新创业方面,随着与港澳合作的加深为深圳带来新的一波活力。
比如,目前深圳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深港青年创业氛围十分浓厚。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备案孵化创业团队446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备案团队227家(香港团队207家、国际团队14家、台湾团队6家)。超半数创业项目成功拿到融资。第二期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也在不断扩建中。
值得关注的是,打造专业人才交流平台,也成为深圳与港澳交流,的重要手段。通过资质认可、合伙联营、项目试点、执业备案等特殊机制,深圳已经推动香港注册税务师、会计师、律师等20多类专业人士在前海执业。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广州作为“南粤双子星”城市,在你追我赶的竞争中共同发展。广深“双城联动”更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建设内容。
据悉,与广州科技局签订推进广深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务实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6个合作事项;5000多万科研资金成功跨境过港使用,首次将澳门高校纳入资助范围,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强力度促进了大湾区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位居世界创新集群第2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居全国城市首位。
人才合作之外,深圳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从内部释放发展活力。
目前,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执业便利化等一批重大改革相继落地;社会力量参与科研空间改造取得突破;随着福田保税区内物业社会业主支持科研空间改造,香港高校、国内国际高端科研企业实现集聚发展,目前对接和落地的项目共计132个。
由粤港澳地区15家仲裁调解机构加盟的粤港澳商事调解联盟,以“独立调解+独立仲裁”思路,为跨境商事纠纷的解决,目前仲裁和调解案件当事人来源国超过100个。
互助活力——不忘初心助扶贫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深圳在市场化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能否将深圳自身的活力与最新的经验,赋予对口帮扶城市,为对口帮扶地区带来新思路和新活力,考验着深圳的智慧。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安排,深圳市的对口帮扶任务,涉及9省54县的,对口帮扶地区总面积是深圳的116倍。肩负好如此广阔区域的对口帮扶任务,并非易事。
而深圳根据自身所长,在扶贫中突出市场导向。通过市场的作用,彻底解决对口帮扶地区的贫困问题。
一方面,深圳探索“总部+基地”模式,引导深圳产业按照市场规律向对口地区拓展。
比如,在对口帮扶海丰过程中,深圳龙岗区投入3亿元共建海丰生态科技城,引入珠三角地区转移产业,目前已引入项目51个,带动总投资220亿元;龙岗区还为海丰引进威翔航空、星际动漫等龙头企业,规划建设海龙投资大厦等产业平台,带动当地相关产业链发展,“嫁接”龙岗技术和市场,
据悉,近4年,深圳累计共建或支持建设深巴大健康产业园区、喀什深圳产业园、深河和深汕产业转移工业园等86个产业园,推动253个超亿元项目落地,投资额超过1500亿元。
另外一方面,深圳在市场化导向指引下,突出“当地所需、深圳所能”和“深圳所需、当地所能”相结合。
作为国内一线城市,深圳坐拥巨大的消费市场。据统计,深圳平均每天需要消耗蔬菜水果 9400 吨,肉、蛋和水产品 6190 吨,口粮 5480 吨,农产品需求量大,95% 依靠外地输入,而对口帮扶地区农产品十分丰富、品质优良。
河池市曾经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攻坚难度最大的设区市,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仅2020 年 6 月和 9 月,河池两批共 8 家企业 16 个特色农产品通过“圳品”认定,“七百弄鸡”和鸡蛋、环江沃柑和杷杷柑、巴马稻尊香米等“圳品”已与深圳天虹、盒马鲜生等大型商超及源兴果品、金谷园等龙头企业签订采购意向协议,通过订单式采购顺利打入深圳市场。
2016 年开始,深圳市结对帮扶河池市。目前,深圳对口帮扶河池 7 个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对口帮扶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如期实现整族脱贫。据统计,5 年来,深圳累计推动 16.46 亿元的河池农特产品在广东销售。
同样,2020年1月至11月,深圳市累计采购扶贫产品达107亿元,其中农产品采购超20亿元。
40岁,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很年轻。如何将“活力”融于当下奋斗,如何将改革开放的奋斗精神融于更高质量的发展之中,是不惑之年后的深圳,是面对双区改革试点的任务的深圳,一直求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