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记者 邹媛
7月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枢纽韶关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第一批项目集中开工、“港澳药械通”再引新药“血脂疫苗”抵达深圳、大湾区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动工开建……一项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落地,正在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按下“快进键”。
要素加快流转 科技创新能级不断提升
8月3日,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粤港澳大湾区共有24家企业进入榜单,总部位于深圳的有10家,其次是香港7家和广州4家,涉及制造业、互联网和通讯、家电、银行与金融、生物医药、基础建设等多个领域,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导引下,粤港澳大湾区内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加速流转,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不断涌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得到全新提升。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肩负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破题先行的重任。经过3年多的赶超奔跑,光明科学城持续蝶变。目前,光明科学城启动区科研设备已进场,该项目建成后将以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两个大科学装置为基础,成为脑科学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及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与“加速器”。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成效凸显。越来越多创新团队、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选择落户河套,凝聚起一股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在深圳园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深圳市开放原子开源技术服务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和国际组织机构顺利落地。
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持续增强。创新大科学计划实施机制,印发《大科学计划推进工作方案》,深入实施深港澳科技计划,累计资助超过2亿元,深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已有27个项目获准入驻,“粤港澳智慧城市”等5个联合实验室立项,加速构建大型创新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报告预计,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走在世界同行前列的全球性科创巨头将超过10家,高成长企业将超过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将超过1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级。
规则机制衔接 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
从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从探索科技创新合作到谋划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近年来粤港澳紧抓机遇,深入合作,有序推进。
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升,离不开逐步搭建国际高标准规则的营商环境。今年1月,深圳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印发实施,围绕科技、金融、医疗、教育文化、交通及其他领域推出24条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知识产权从“全国率先”到“标杆城市”,出台实施并修订全国首部知识产权全类型的《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GoGBA“湾区经贸通”数字平台正式启动,通过三大服务范畴——“湾区经贸通”数字平台、咨询及培训、线上线下活动及平台,全方位支持协助港商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拓展内地市场。
同时,对接香港及国际的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不断健全。签署深港“联合政策包”,携手吸引国际科研人才及项目等高端创新资源,印发实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科研及创新创业若干支持措施》,支持6所香港高校在深设立大学研究院,累计在深设立科研机构82家、建设创新载体56个、孵化企业240多家,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与港大、港科大等合作,累计联合设立500多家科技企业。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区域内的跨境投资和贸易日趋活跃,商事贸易领域矛盾多发。涉外涉港澳法治合作交流持续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正式揭牌,证券、海事、知识产权三大分中心相继布局;今年初,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正式启用以来,已有涉及司法、仲裁、调解等方面70多家机构入驻;此外,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和第一国际商事法庭落户前海,项目竣工后将成为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的又一重大平台。